close

  日前,寧鄉縣在寧鄉實驗中學校園內的千年“候旨亭”原址上,重建了候旨亭。賀文兵 攝記者 賀文兵
  寧鄉有座萬壽山,萬壽山上有個候旨亭。據寧鄉民間傳說,1300多年前,唐代“詩仙”李白曾在寧鄉萬壽山(今寧鄉實驗中學地域)候旨,後人為紀念他,在萬壽山修建一亭,取名候旨亭。對這一美麗傳說,土生老長的寧鄉人大都耳熟能詳。日前,寧鄉縣在寧鄉實驗中學校園內重建了候旨亭,以此紀念這位著名的唐代浪漫主義詩人。
  相傳
  李白曾在萬壽山小住候旨
  李白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。他不願應試做官,希望依靠自身才華,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,但一直未得人賞識。
  “失意的李白游歷到寧鄉時,已是35歲,這時,他得到口信,說朝上已封他為官,司職教育,讓他進京就任,聖旨正在路上,要他就地候旨。聞此信,李白大喜,於是在寧鄉萬壽山停留候旨。”今年88歲的劉平輝老人是萬壽山村民,他說這個故事爺爺不知講了多少遍。“李白到底到沒到過寧鄉,史料無從考證,但民間一直有此傳說,候旨亭的地名因李白在此候旨得名。”曾參與寧鄉縣地方志編纂的楊長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。
  一天天過去,聖旨一直沒到,李白每天去萬壽山候旨,因當時正值夏季,當地鄉民為了不讓烈日烤著他,用樹枝竹竿搭起一座涼亭供他侯旨。
  紀念
  取名候旨亭李白詩作亭聯
  雖然聖旨沒有候到,但李白始終相信聖旨會到。為了不錯過聖旨,他在萬壽山上的雲封寺住了下來,晚上在寺里讀書作詩,白天就在山上開荒種地。他還托人從廣東捎來木瓜種苗,和當地鄉民一起在萬壽山上種起大片木瓜。
  轉眼到了第二年夏天,李白在萬壽山候旨一直未果。於是,他離開寧鄉,繼續著他的雲游之旅。李白離開萬壽山時,寫下“靈山開覺路,個中人來去瞭然……梵宇傍通渠,門外漢奔波苦矣……”的詩句,大意是紅塵中人,光溜溜地來,光溜溜地去,仔細想來,利不過是枷鎖,名不過是韁繩。
  李白走後,當地鄉民為了紀念他,將李白候旨的涼亭取名為“候旨亭”,將萬壽山稱為“木瓜山”。
  變革
  建學校熏陶“詩仙”靈氣
  星空鬥轉,時光流逝。傳說中的千年候旨亭了無蹤影,但候旨亭、木瓜山、雲封寺的地名和山名一直沿用至今。如今的寧鄉萬壽山,距縣城中心約3公里。
  18年前,寧鄉縣在萬壽山上建了一所學校——寧鄉實驗中學。該校校長邱田民告訴記者,修建候旨亭,挖掘李白的詩文化,將木瓜山一隅開闢為學生寫生植物園,做這些,是要用“詩仙”的靈氣和才氣熏陶每一個學生,續寫李白曾在寧鄉候旨這個美麗傳說。  (原標題:寧鄉有座亭,原是李白候旨處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87wunff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